人力资源
【员工分享】让“塞罕坝精神”成为我们工作动力的源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日期:2022-01-13 |
作者:myfox |
分享:
|
前些天看了一部由巨兴茂导演的电视连续剧《最美的青春》让我了解到“塞罕坝精神”。该剧讲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冯程、覃雪梅为代表的18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与承德围场林业部等组成拓荒队伍,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植树造林的故事。当时,为减少沙尘暴危害,党中央和国务院指定林业部牵头,河北省配合,在高原荒漠塞罕坝上建立机械林场,防风阻沙蓄水源。几代人在“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精神激励指引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光里,在荒漠上营造起万顷林海,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实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
全剧最让我感动的是,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在当时那是国家高级技术人才,他们甘愿放弃优厚待遇,来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塞罕坝,开起他们人工造林事业。当时的塞罕坝生存条件极其恶劣,没有住房,他们就搭地窨子,特别是到了冬季白毛风一刮,大雪封坝,这里就成了与世隔绝的无人区,坝下的物资运不上来,他们面对的不仅是寒冷与孤寂,更重要的是他们要面对生死的考验,粮食在六十年代本就短缺,坝上的食物根本就抗不了几天,自救的唯一办法就是与坝下了林业局取得联系,面对过膝的积雪,人的体力根本无法支撑到下坝,生死的考验就摆在面前,他们想过留下遗言,但他们却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他们热爱祖国,更热爱他们的事业,他们是一群有理想的和坚定信念的年轻人。主人公冯程同志常常朗诵的一首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荒漠化严重的塞罕坝植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外地苗圃的树苗移植到坝上根本就活不了,为了克服这一问题,他们决定自建试验苗圃,在试验苗圃培育可以适应当地气候的树苗。一个植树季就是一年,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跌倒,又一次次的站起来,就连当时苏联著名林业专家都给塞罕坝下了定论,这里是不可能种活树的,但他们没有气馁,因为原来的塞罕坝是清朝的木兰围场,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他们这群人坚信这里是可以种活树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经过一年年的不断的反复试验,最终,他们成功地培育出了可以适应在塞罕坝生长的树苗,但又一问题摆在了他们面前,实验苗圃的树苗出苗率太低,根本无法满足机械化造林的需求,又一技术瓶颈摆在了这群年轻人面前,创新精神就是工作动力源泉,在不断汲取失败教训的同时他们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提出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胆想法,实行全光育苗,这有悖植物生长规律,但像极了当时塞罕坝自然生长环境,在这样理论体系指导下,他们成功的实现从原来出苗率不足20%一下子提升到了90%以上的喜人人成绩,他们成功了!
我想造林抗风沙,保卫首都北京城事业能激励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为之奉献无悔最美青春,同样我们的发展民族医药产业也更能,更值得一代又一代好医生人发扬“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精神为之奉献无悔最美青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山西好医生 安树平)
相关新闻
2016-01-25
改变即未来(2)
2019-09-29
【员工分享】实习心得体会
2017-06-05
【季度之星】医学部-王梦
2016-08-24
浅谈“端正位置”在职场中的重要性
2024-11-18
读《图说流程管理》有感
2015-08-10
物竞天择:“731”六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