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加快发展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健康服务业是满足群众迫切需要、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提升服务业水平、有效扩大就业、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健康产业是未来的朝阳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中医药产业作为健康服务业的支撑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将迎来“战略机遇期”。
中医药产业要更好地服务于健康服务业必须抓住四个关键环节。
一是抓好种植环节,保证中药材品质。中药行业发展存在三大制约因素,一个是资源约束,主要是药材需求不断增长。濒危动植物药材短缺以及中药人工种植后存在的相关问题;第二是环境约束,现在土壤、水和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问题开始显现;第三是技术约束,药材种植技术有待突破,药物安全性分析及评价评估体系需要建立,多成分质量控制与生产技术亟待提高。中药材种植作为中药材的主要来源,如何在这些问题上实现“破题”,成为把握“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既要推进土地流转,实行公司加农户的种植模式,实现种植规模化,又要加快GAP种植技术的推广和运用,限制和杜绝农药、化肥的使用,实现种植的标准化,同时要加强水源、土质检测,尽量改善种植环境,提高中药材品质。更要打好“道地”和“地道”牌,做好中药材有效成分及质量安全分析评价,树立中药材品牌,建立良好的中药材品质口碑,为健康服务业提供优质的药材保障。
二是抓好仓储环节,提升物流服务业。要围绕“天然药仓”的地域优势,把中药材仓储物流纳入做大物流服务业的大盘中来统筹考虑,切实增大仓储能力,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增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硬实力和市场话语权,同时把中药材仓储物流作为推进物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亮点。要加大仓储方式的研究和探索,改变传统的熏制等不合规范的储藏方式,减少仓储环节的污染,为健康服务业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三是抓好加工环节,提升中药材产业的附加值。无论是饮片加工、有效成分提取还是配方颗粒都停留在药源层面,在提升中药材附加值上远远不够,如何开发市场终端产品是提升附加值,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最终出路。“预期2016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1.2万亿美元,虽然现在全球药用植物及其制品市场仅有600亿美元,但以每年10-20%的速度在增长”。十二五规划预计到2015年,营养与保健品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在保健品中,中药原料占比60%以上。因此,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中药材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中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加大引导力度,招商引资要重点放在大型制药企业,并且必须要求生产终端产品,必须设置进园进场的门槛,引导企业从药源型向生产型转变,逐步培育本土化的大型制药企业,切实提升产业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加大研发力度。要立足当地的主要药材资源,研发可生产的终端产品,如小柴胡系列制剂,黄芪、当归、党参系列养生保健品的开发等,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使优势资源就地种植、就地加工、就地转化,使中药材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为健康服务业提供产品保障。
四是抓好运用环节,积极融入健康服务业。中医药产业的最终落脚点是医与药的结合,在于将相关产品运用到健康服务业包含的医疗、养生、保健服务中去。一是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中的独特优势和经济实用的特点深入人心,构建推广使用中医药为群众健康服务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加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抓手,业务创新为手段,完善内涵为措施,实施名医、名院、名方、名科、名园的“五名战略”,在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使用的基础上,发展老年护理、康复疗养、社区农村健康养老服务、生态保健养生等相关健康服务,大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范围,着力打造中医药服务示范县,形成中西并重、全面发展的医疗保健服务格局。三是要积极推广运用中医食疗养生,把中医药引入餐饮业,有效促进“三产”的提升与发展。使中医药真正融入到健康服务业中去,成为服务群众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
来源:生物谷http://www.bioon.com/trends/news/600064.shtml